普通防腐涂料遵循傳統防腐機理,在施工后容易出現幾個缺陷,如涂層起泡、涂層的濕附著力、腐蝕性介質在涂層中的滲透等。
1、涂層起泡
有學者曾提出涂層吸水體積膨脹、涂層包含氣體、電滲透及滲透壓都會導致涂層起泡,但還未有一個機制能圓滿解釋各種現象。相較而言,滲透壓導致涂層起泡機制被普遍接受。有機涂層表面難以避免由于工藝或外界因素造成的孔道缺陷,孔的形成本不利于形成滲透壓,但經過孔到達涂層/金屬基體界面的腐蝕性介質造成腐蝕而形成的污染物(腐蝕產物)阻塞了孔道,可產生滲透壓,且污染物有足夠的機械強度抵抗滲透壓,因而具備了起泡的條件。界面處的金屬受到腐蝕后,生成的腐蝕產物與水形成高濃度的鹽溶液,使外部環境中的水不斷地向界面處滲透,形成滲透壓,在這個過程中涂層相當于一個半滲透膜。隨著可溶性鹽不斷溶解,滲透壓不斷增加,大量的水不斷地滲入這些區域并使體積不斷膨脹,在有機涂層附著力弱的區域,涂層將與基體脫層形成鼓泡。
2 、涂層濕附著力差
關于附著機制,目前主要有吸附理論、擴散理論、靜電理論、化學鍵和理論和機械鍵合理論,這些理論適用于不同的狀況,在實際情況中,往往是幾種機制在同時起作用。干態時的附著力是涂層的一項重要機械性能參數,當有水滲透到涂層/基體界面處時,會影響甚至改變涂層的吸附機制,導致其附著力(濕附著力)與干態下的附著力有很大差異。涂層粘結破壞現象實際上是極復雜的熱-動力學過程。具體說,被涂金屬表面往往存在金屬氧化物及吸附的水分子,涂層中有機高分子含氧極性基團可以和這些氧化物、水分子形成氫鍵結合,當涂層在環境濕度或水的作用下,水分子會通過滲透達到界面,使涂層與基體的結合鍵斷裂而失去附著力。一旦將涂層置于干燥態,界面上的水分子逸離涂層,該涂層與基體的結合又可恢復。當涂層喪失濕附著力時,將會導致其從金屬基體的剝離,這時其他性能將毫無意義。
3 、涂層產生微孔
導致涂層失效的重要因素是水、氧氣和離子,目前對這三種腐蝕性介質在涂層中的滲透行為目前還沒有清晰確定的認識。在涂層使用過程中,各種外界因素會導致其表面及內部出現微孔,腐蝕性介質便有了直接的通道到達金屬基體表面,加速腐蝕。因此涂層內部的微觀結構、及其機械性能等因素,對微孔的產生機制至關重要,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上問題是有機涂層失效的主要形式,長時間以來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決。
所以一個長效防腐蝕涂層體系應該具備四個特點:抗滲透的屏蔽性能、涂層自身成分極其穩定、附著力及濕膜附著優良、內應力小,否則談不上涂層長效抗滲透、緩蝕、電化學保護三種作用,在傳統的涂料中無法組合實現如上述的四大特點,如富鋅涂料,用的是陰極保護作用,涂層導電,活潑金屬的加入造成涂層成分不穩定,極易與酸堿鹽溶液反應,加之填料間隙較大,造成抗滲透能力不強,一旦形成劃痕,就產生了原電池,形成了大陽極小陰極腐蝕模型,一定程度上延緩腐蝕進程,鋅粉與介質反應后生成的腐蝕產物導電性不佳,一旦腐蝕產生,則陰極保護能力減弱直至消失,甚至堵塞孔隙,產生的腐蝕氫氣加之滲透膜的產生,水不斷往膜內側滲透,形成漆膜起泡,附著力喪失。